(通讯员 孔雯)今年有个节目很火——《朗读者》。这档新节目,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被称为是一股清流。它不同于以往的读书节目,我想它的火热与它每一个请来的嘉宾与他们所选择的读本有联系,与它们的经历和人 生相契合。
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,从遇见到陪伴,从眼泪到礼物。每一个主题都有不同领域不同的人的不同诠释。
不论是张梓琳朗读刘瑜的《愿你慢慢长大》中“愿你有好运,如果没有,希望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,愿你被很多人爱,如果没有,希望你学会宽容”,还是杨乃斌朗读冰心的《不为什么》“不为什么,只因你是我的孩子……天地一切都信她!她对我的爱,不同着万物毁灭而更变”;不论是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《写给母亲》“现实告诉我,妈是死了,我在地上,她在地下,阴阳两隔,母子再也难以相见,顿时热泪肆流,长声哭泣啊”,还是溘然长逝的赵家和教授所捐助的孩子们朗读的汪国真的《让我怎样感谢你》“让我怎样感谢你?当我走向你的时候,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,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;让我怎样感谢你?当我走向你去的时候,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,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;让我怎样感谢你?当我走向你的时候,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,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;让我怎样感谢你?当我走向你的时候,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,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”。
自己在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,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随着知识的积累,越发觉得内心的积淀无法满足自己的表达。于是拿起书本,滋养心中那片干涸而广阔的土地。记得中学最喜爱的一本书是乔斯坦·贾德的《苏菲的世界》,那个时候是从省图书馆里借出来看的,由于自己的阅读速度慢,几百页的书我用了4个月的时间读完,续借了好几次,但现在我专门买了这本书摆在我的书柜里,偶尔拿出来翻看几页,依然很喜欢,还可以回想起当时读书时自己像是书中的苏菲一样,从“我是谁?我从哪里来”开始探索着辽阔的哲学殿堂。
后来又开始拿起小时候厌恶的四大名著的《红楼梦》,一百二十回的章节,读了一遍又一遍,刚开始会偏爱某一个人物,直到后来渐渐地,我发现每一个人物我都喜欢,不论是贾母还是刘姥姥,不论是林黛玉还是尤三姐,都在这故事里活灵活现,曹雪芹赋予他们完整的人物性格和鲜活的人物形象。也从宝玉身上学会了如何去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,如何用善良去感化身边的人。
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,用一个个文字积累起来的故事,字里行间是作者写作时的情感,也可以窥见他们人生的感悟和智慧,而于我们读者来说,好的文章,每一篇无声的文字,带给我们的是无形的巨大力量。
阅读让人成长,也让人强大,让人有力量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,更让人有智慧来改变和创造自己的未来。